返回首页
手机站二维码
目前位置:
会长李冠霖研究员就新冠疫情对服务业发展的影响接受中宏网专访:疫战之下服务业如何突围?
来源:中宏网 | 作者:王镜榕 | 发布时间: 2020-03-03 | 2105 次浏览 | 分享到:


2月28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统计公报》显示,2019年第三产业增加值534233亿元,增长6.9%,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53.9%。国家统计局副局长盛来运指出,服务业增势较好,2019年服务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59.4%,高于第二产业22.6个百分点,“稳定器”作用进一步增强。



新年伊始,突如其来的疫情对服务业发展影响甚巨,那么,今年服务业的增势与前景怎样?华南理工大学现代服务业研究院研究员、广东省第三产业研究会会长、国家发展改革委服务业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李冠霖就相关话题接受本网专访。


服务业主导地位和控制性作用彰显


中宏网记者:结合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您对服务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有何评价?


李冠霖:从近年来我国服务业发展态势看,随着服务业比重的提高,服务元素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对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作用开始凸显,推动服务业从附属地位、支撑性作用,向主导地位和控制性作用转变。


一是产业地位升。《统计公报》数据表明,2019年服务业的总量规模、增长速度均远超第二产业的水平,在三次产业中的主体地位日益增强,随着产业地位的提升,服务业已经成为国家(地区)控制要素资源、促进创新、主导经济发展的战略制高点,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引擎。


二是增长效益好。《统计公报》数据表明,2019年“全年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比上年增长9.4%,营业利润增长5.4%”,与“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比上年下降3.3%”的情况相比,服务业的增效显然比工业要好得多,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日益突显。


三是投资热度高。《统计公报》数据表明,全国固定资产投资整体增速为5.4%,服务业中,除了以“批发和零售业(-15.9%),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3.4%),住宿和餐饮业(-1.2%),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9.1%)”为代表的传统服务业和以“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2.9%),卫生和社会工作(5.3%),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15.6%)”为代表的公共服务业投资增速低于平均水平外,以“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8.6%),金融业(10.4%),房地产业(9.1%),租赁和商务服务业(15.8%),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17.9%),教育(17.7%),文化、体育和娱乐业(13.9%)”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增速均高于或远高于平均的投资增速,投资热度高,也意味着这些现代服务业在未来若干年还会形成更大的增长空间。


四是增长后劲足。《统计公报》数据表明,2019年“全年规模以上服务业中,战略性新兴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比上年增长12.7%”,超过“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的增速(8.4%)、高技术制造业的增速(8.8%)和装备制造业的增速(6.7%)”,表明以新一代信息技术服务、数字制造服务、节能环保服务、数字创意服务等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服务业增长后劲足、增长能量大。


疫情下服务业受到的正面冲击最大


中宏网记者:今年初,武汉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对服务业发展影响您如何研判?


李冠霖:新年伊始,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全国人民正常的工作、生活和学习秩序。许多企业关门停业,已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了全国经济社会发展,其中,服务业受到的正面冲击最大,服务业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体产业,对国民经济产生的关联影响也是巨大的。


一是整体受到巨大冲击。在疫情冲击下,整体经济活动短期内会骤然下降,作为国民经济主体产业的服务业“受伤”更为严重。


服务业总量下滑。与去年春节购销两旺相比,今年整个2月份服务业消费领域基本上处于停业状态,特别是消费性服务业具有人口密集、参与性与互动性较强等特点,整个2月份服务业的“失速”状态,必然导致一季度服务业增长整体受损。


企业收入和税收下降。疫情暴发后,旅游、交通、娱乐、零售、餐饮、住宿等服务行业的企业几乎处于关门停业状态,没有营业收入,企业生存面临巨大压力,自然引致税收收入的减少。


财政压力陡增。预计疫情进入缓和期乃至结束后的一段时间,由于一方面政府要加大对企业的帮扶力度,另一方面企业元气有待恢复,因此正负相抵,服务业总量和税收收入还会有一个更加缓慢的回升期,各地均会出现较大的财政压力。


二是行业受损程度不一。与人直接接触的服务行业整体受到正面冲击,与人接触较少的服务行业也受到强烈影响,但与人非接触的商务服务行业、电商行业,以及公共服务领域则相对平稳。


与人直接接触的服务行业受到正面冲击。其中,餐饮住宿业普遍停业,部分餐饮行业在疫情期间可以通过送餐服务减少部分损失,损失会相对少一些,但其受到的冲击依然很严重。每年春节前后都是餐饮业收入增长最快的时候,受疫情影响,无论是连锁餐饮企业还是小餐馆都普遍停业。休闲旅游业受损严重,疫情对旅游业的打击相当大,很多国家已经停飞国内航班,并宣布了旅游警告,这个影响至少要持续数月,国际旅游收入锐减。旅游业以中小企业为主,由于游客退费或者取消预订,部分中小旅行社运行艰难,将会有旅游企业倒闭,大部分景区、酒店、民宿和旅游购物估计要等到4月份以后才能正常营业。


与人接触较少的服务行业也受到强烈影响。其中,线上商城由于受物流停运的影响,春节前的一些订单至今还完成不了配送。受长途客车停运影响,客运量几乎为零,交通运输业运量下降明显。批发市场、百货商场、购物中心、专业店等大部分商业业态停滞。石油及其制品降幅明显,疫情发生后,由于道路行车减少,导致加油站销量降幅明显。


民生保障性服务业受到的影响相对较小。粮油、食品行业供给基本稳定,农贸市场、连锁超市、便利店等生活必需品网点还能正常营业,主要生活必需品特别是粮油食品、肉菜果蔬、餐饮外卖等销售相对稳定,估计销售额与去年同比略有下降。


公共服务领域的服务供给得到加强。由于抗疫需要,除了一线的医疗卫生领域实施了前所未有力度的紧急防治措施外,在社会治安、联防群防、物资供应、后勤保障、救助救援等公共服务领域无一例外地增强了服务工作量,当然还有许多老百姓看不到的国防、外交领域的角力工作。


李冠霖在企业调研


疫战之下服务业发展如何冲出重围


中宏网记者:疫战之下服务业发展如何冲出重围,保持增长势头?


李冠霖: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体产业,服务业受损意味着全国经济发展受伤严重。因此,积极应对疫情对我国服务业的影响,不仅是推动我国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更是全国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今年2月14日,即使处于疫战峰期,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进一步推进服务业改革开放发展的指导意见》,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发展服务业的高度重视,更凸显了发展服务业对我国经济发展杀出疫战重围的重要作用。


预计3月底我国的疫情基本结束,如果不考虑国外输入性的疫源影响,估计3月初我国的服务业开始进入缓慢回升期,4月初服务业进入快速回升期,5月初进入正常期。进入正常期之前,要加强对复营企业的帮扶,积极落实国务院相关政策措施,帮助服务企业恢复营业,降低成本、减轻负担,度过眼前困难。由于服务业具有消费弹性大的特点,受消费回弹的拉动和国家政策推动的影响,2月份的“失速”会被今后十个月的发展逐渐填平,预计全年服务业增加值规模会与去年持平。我认为服务业两大发展取向应该是比较清晰的。


一是国家层面更多地关注公共服务业的强基补短。本次疫战已经透视出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和民生服务供给的短板,未来一个时期,要强化政府对服务业发展的主导作用,加快服务业的强基补短工作,特别是公共服务领域的基础要打牢、短板要补足,增强抗风险能力,减少重大事件对服务业乃至国民经济发展的冲击。


加快完善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按照基本公共服务国家化的原则,统筹全国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以民生为着力点,以保生命、保生存、保就业为导向,更加接地气地构建国防、灾防、疫防、医疗救助、就业保险等为主体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时刻为老百姓提供兜底性、保障性、雪中送炭式的公共服务。随着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国家财力的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再向尊重性需求、发展性需求方面拓展。


着力构建民生基本需求的供应链体系。本次疫战也透视出我国民生服务供给的短板,在强化国家战略物资储备基础上,还要在城市商业、农村供销体系中强化民生基本需求的商品销售、物流配送、生活服务方面的国家基本公共服务职能建设。要以保障民生所需的食品、日用品、医药品为切入点,着力构建以国家为主导的民生基本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打造从生产基地、到加工仓储、到溯源物流、再到消费者的智能化民生基本需求供应链体系。


二是地方层面更多地做好服务业的培优塑品工作。经此疫战,服务生产要素会在空间上大范围流动并重组,服务业发展将会重新洗牌、发展高地将会重新争夺。加上国家强化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公共服务特别是基本公共服务的均衡化发展会进一步增强。因此,对地方来说关键是要强化服务业比较优势的建立,塑造服务品牌。总体上,要引导服务企业转型发展,按照“去低存高、去粗存精”的原则,对濒临倒闭的服务企业要引导其转型,顺势推动中心城区服务业空间布局的调整,重点推动供大于求的低端餐饮企业、低端住宿企业、小景区(点)的转型,鼓励低端、“零散碎小”的服务企业转出中心城区,促进服务业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


强化发达地区对新兴服务高地的抢占。鼓励服务业升级发展,围绕发展智能服务、数字经济、平台经济和共享经济,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支撑,鼓励利用数字技术、云计算技术、溯源技术、区块链技术等改造提升现有服务企业的服务流程、服务设施,增加服务功能,鼓励服务企业加强线上办公、开展线上展示体验、线上交易等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提升服务能力。


强化欠发达地区优势服务领域的培育。挖掘欠发达地区在交通区位、地理资源、气候生态等方面的有利条件,加快培育优势行业,增强抗压、抗风险的能力。要对接国家战略需求,规划建设国家战略物资储备基地,为国家保障重大突发事件、战争等提供后援物资保障。要积极利用地方优势资源,加快推动健康养老服务业、休闲体育、休闲文化业等特色服务业的发展,形成比较优势,提高辐射能力。


查看原文请点击: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