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长李冠霖研究员在中宏网发文:新时代背景下服务业工作转型取向
来源:
|
作者:李冠霖
|
发布时间: 2018-08-09
|
2091 次浏览
|
分享到: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服务业发展进入新阶段,服务业供给总量不足的矛盾逐渐弱化,补短补缺式工作模式已经结束。面对一个增加值比重超过百分之五十而且作用不断加强、地位日益提升的产业主体,我国服务业发展导向和工作方向都要作出适时的调整,要加快推动服务业工作向服务经济工作的转型,充分发挥服务业的主导性与控制性作用,进一步提高服务业的产业能级,提升服务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加快推动服务业向全产业融合、全区域渗透、全居民覆盖、国际化拓展的跨越发展。
一、全面提升服务业的产业能级
服务短缺时代的结束,服务供给方式必须调整,服务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加速推动服务业从粗放的外延拓展向集约式的高质量发展方向转型。
(一)高级化
要按照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新要求,着力推动服务业的高质量发展。从宏观层面看,服务业高级化是要以提高服务业水平为切入点,着力构建高效生产服务体系、优质生活服务体系和均等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形成现代化服务业新体系。从微观层面看,服务业高级化是要以提高服务质量为切入点,着力推动服务品牌化、规范化发展,通过塑造“中国服务”新形象,提高服务业发展层次和发展水平。
(二)集群化
经过十多年服务业集聚区的建设和发展,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基本完成服务业规模扩张的使命,随着现代交通和信息技术的进步,引起大区域范围资源整合,随着行政边界逐渐打破,服务辐射范围日益扩大。为此,要推动服务业从集聚向集群方向发展,促进商品流、产品流、资金流、信息流的重新集结,着力建设服务业共性平台,强化集聚区内服务企业与工农业企业的融合与互动,强化集聚区内不同企业间的有机联系与联合,推动服务业从集聚向集群方向的转型发展,打造一批规模大、综合服务能力强、辐射范围广的现代服务业主体功能区,加速形成若干个国家贸易中心、国家物流中心、国家金融中心、国家商务中心、国家信息中心等服务业主体功能区。
(三)信息化
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向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的纵深拓展发展,加速了服务业信息化的进程,各行业、各地区的资源得到高效整合,不同服务行业的服务内容、服务环节、服务模式的电子化趋势日愈加强,成为影响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因素,线下渠道已经不再是服务业发展的唯一载体,线上渠道、“线上+线下”渠道日益成为服务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互联网中的服务业企业规模呈几何级数扩张,将构建起一批集聚能力强、涉及面广的线上服务业中心,并对线下服务业中心产生巨大冲击,而且还会影响和改变线下服务业中心的现有格局。为此,要推动服务业从线下到线上、线下的一体互动,从“+互联网”到“互联网+”,特别是促进以数字服务、物联服务、智慧服务为代表的“互联网+服务”的发展。
(四)多样化
推动服务业从单一向多元化方向发展,着力鼓励发展服务新业态、新模式,促进服务创新发展。一是生活服务多样化。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收入水平层次的拉开,客观上要求提供更多种类、更多层次的服务产品,以满足不同层次的服务消费需求。鼓励更多的个性化订制服务发展,包括个性化健康服务、个性化养老、个性化健身等不断诞生。二是生产服务多样化。生产的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一体化趋势上升,传统管理理念(纵向整合、横向整合、纵横整合、产业链整合)不断更新,以共享经济(分享经济)、免费经济(体验经济)、粉丝经济、社群经济、长尾经济、去中心化等新管理理论不断出现,客观上要求更多的服务新模式出现,以适应现代生产的需要。
(五)文化化
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要求,服务业的发展要转变过去的从单纯服务供给向增加文化内涵方向发展。充分发挥文化在提升服务业层次、提高服务品牌价值的积极作用,在服务业中注入更多的文化内涵,推动服务业文化化发展。一方面,通过服务业的文化化,以中国文化彰显“中国服务”内涵,助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另一方面,以世界优秀文化提升中国服务业发展层次和消费品位。
二、全力扩展服务业的产业张力
服务业发展不是为了发展服务业而发展,充分发挥服务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性作用,就是要以服务业为切入点,通过生产服务引领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生活服务引领现代城市形象提升、服务业引领产业竞争力提升、服务贸易引领产业国际化,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一)以生产服务引领现代产业体系建设
进入服务经济时代,生产服务业所具有的强大资源整合能力、快速运作能力和无限创新能力的特点,不仅是引领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领域,更是促进创新发展的核心环节。相应的经济活动也由以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为中心转向以服务经济为中心,生产服务开始从附属关系、依附关系,转为主导关系和控制关系。生产服务业的发展,不仅是经济发展的潮流和趋势,更是服务元素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对经济产生重大影响的作用开始凸显,特别是随着工农业服务化和服务型工农业发展趋势的不断加强,生产服务的作用已经改变,从原来的被动性作用转换成主导性和控制性作用,生产服务控制生产过程、控制流程再造、控制产品创新。由此,服务经济工作就要从原来的以工农业发展带动生产服务发展,向由生产服务发展来推动现代产业体系建设转型。
(二)以生活服务引领现代城市形象提升
长期以来,我国提倡的消费观是“先生产、后生活”,片面强调生产的重要性,甚至“为了生产可以牺牲生活”,对发展生活服务业的作用与意义存在认识上的偏差。现代城市新形象已经不是“工厂林立、烟囱四起”,“以人为本”生产观的提出,让生活重新回到原位,特别是“幸福”“宜居”理念的提出,使生活服务业的重要性突显,取而代之的是蓝天绿地、舒适优雅、消费便捷的宜居景象,而生活服务业发展成为现代城市形象最为重要的支撑,通过构建优质生活服务体系,有效提升现代城市新形象。为此,面对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的要求,要从以往过多强调做大工农业推动生活水平提高的发展模式,向加快发展生活服务业推动生活质量提升的模式转型,激活潜在的生活服务需求,促进生活性服务向全需求层次扩展。
(三)以服务业引领产业竞争力提升
产业竞争力是一个国家(地区)竞争力的重要内容。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演进,特别是进入服务经济时代,服务业成为产业发展的主体和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由此,服务业也成为了产业竞争力的主要源泉,产业竞争将从原来的工农业间的竞争更多的转向服务业的竞争。在这种背景下,发展服务业已经不仅仅是促进工农业发展的需要,更是提高一个国家(地区)产业竞争力的必然选择。未来一个时期,要推动服务业从“补课式”发展向形成新的产业竞争力方向转型,在巩固提升传统优势领域的同时,塑造国家服务品牌,全面拓展服务业新兴领域,加快培育服务业发展新优势,提高服务业领域的竞争力,有效支撑国家(地区)产业竞争力的提升。
(四)以服务贸易引领产业国际化发展
国家《服务业创新发展大纲(2017年-2025年)》提出“打造中国服务新品牌、建设服务业强国”的宏伟目标,在我国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背景下,要借助交通基础设施和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有利时机,把握“一带一路”、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所带来的服务业发展新空间和新市场,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参与服务业国际合作与竞争,推动服务业的国际化发展,在更宽、更广的区域范围为优势产业生产要素的获取、产品销售市场的拓展提供重要保障,有效支撑中国经济的国际化发展,实现从“农业大国”到“制造大国”再到“服务业大国”再向“服务业强国”的转型发展。
华南理工大学李冠霖
2018年7月9日
本文为原文转载自中宏网,原文链接:http://www.zhonghongwang.com/show-212-104322-1.html